LAWFISH-你好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沈新南等与刘金法等胚胎继承纠纷上诉案——父母对子女遗留冷冻胚胎享有监管、处置权

沈新南等与刘金法等胚胎继承纠纷上诉案
——父母对子女遗留冷冻胚胎享有监管、处置权
  【裁判要旨】卫生部颁布的部门规章中关于胚胎不能买卖、赠送和禁止实施代孕的规定,是针对从事人工生殖辅助技术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并未对一般公民尤其是失独公民就其或者其子女遗留下来的胚胎行使监管、处置权作出禁止、限制性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基于部门规章的行政管理规定对抗当事人基于私法所享有的正当权利。在现行法律对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考虑到司法救济的终局属性,人民法院不能拒绝裁判,应当承担特定的司法责任。在人体冷冻胚胎监管权、处置权归属的问题上,应充分考虑胚胎处置权利的特殊性,结合伦理、情感、特殊利益保护等情理交融因素,在不违背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作出契合法理精神的判决。

案由

原告沈新南、邵玉妹因与被告刘金法、胡杏仙发生胚胎监管权和处置权纠纷,于2013年11月25日起诉至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称,原告之子沈杰与儿媳刘曦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难,在依法取得准生证后,于2012年2月至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人工辅助生育技术繁育后代。医院确定于2013年3月25日进行胚胎移植手术,但在前一天,沈杰与刘曦因车祸死亡。双方父母因处理冷冻胚胎事宜发生争执。根据法律规定和风俗习惯,原告认为死者双方遗留的冷冻胚胎处置权作为原告生命延续的标志,应当由原告来监管和处置。故原告起诉至宜兴市人民法院,要求判令沈杰与刘曦存放于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受精胚胎(四支)归原告监管处置。审理中,原告向法院明确提出,所谓监管处置即将胚胎从医院取出,由原告保管。
被告刘金法、胡杏仙辩称,胚胎系他们的女儿留下的唯一东西,要求处置权归其夫妻所有。
第三人鼓楼医院辩称,冷冻胚胎的性质尚存在争议,不具有财产的属性,原被告双方都无法继承;沈杰夫妻生前已签署手术同意书,同意将过期胚胎丢弃;胚胎的作用为生育,现沈杰夫妻已去世,在原被告双方都不具备处置和监管胚胎条件的情况下,胚胎被取出后,唯一能使其存活的方式就是代孕,但该行为违法,原被告双方也无权行使死者的生育权,故要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查明

宜兴法院经审理查明,沈杰系沈新南、邵玉妹夫妻之子;刘曦系刘金法、胡杏仙夫妻之女。沈杰与刘曦于2010年10月13日登记结婚,于2012年4月6日取得生育证明。2012年8月,沈杰与刘曦因原发性不孕症、外院反复促排卵及人工授精失败,要求在鼓楼医院施行体外受精一一胚胎移植助孕手术。鼓楼医院在治疗过程中,获卵15枚,受精13枚,分裂13枚。取卵后72小时为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鼓楼医院未对刘曦移植新鲜胚胎,而于当天冷冻4枚受精胚胎。现沈杰、刘曦有4枚受精胚胎在鼓楼医院生殖中心冷冻保存。在鼓楼医院治疗期间,刘曦于2012年3月5日,与鼓楼医院签订辅助生殖染色体诊断知情同意书,刘曦在该同意书中明确对染色体检查及相关事项已经了解清楚,同意进行该检查;愿意承担因该检查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所取样本如有剩余,同意由诊断中心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代为处理等。 2012年9月3日,沈杰、刘曦签订配子、胚胎去向知情同意书,载明刘曦与沈杰在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施了试管手术,获卵15枚,移植0枚,冷冻4枚,继续观察6枚胚胎。对于剩余配子(卵子、精子)、胚胎,刘曦与沈杰选择同意丢弃;对于继续观察的胚胎,如果发展成囊胚,刘曦与沈杰选择同意囊胚冷冻。同日,刘曦、沈杰签订胚胎和囊胚冷冻、解冻及移植知情同意书,鼓楼医院在该同意书中明确,胚胎不能无限期保存,目前该中心冷冻保存期限为一年,首次费用为三个月,如需继续冷冻,需补交费用,逾期不予保存。如果超过保存期,刘曦、沈杰选择同意将胚胎丢弃。
2013年3月20日23时20分许,沈杰驾驶苏B5U858车途中在道路左侧侧翻,撞到路边树木,刘曦当日死亡,沈杰于同年3月25日死亡。

一审判决

宜兴法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沈杰与刘曦因自身原因而无法自然生育,为实现生育目的,夫妻双方至鼓楼医院施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现夫妻双方已死亡,作为双方父母的原被告均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原告主张沈杰与刘曦夫妻手术过程中留下的胚胎作为其生命延续的标志,应由其负责保管。但施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受精胚胎为具有发展为生命的潜能,含有未来生命特征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样任意转让或继承,故其不能成为继承的标的。同时,夫妻双方对其权利的行使应受到限制,即必须符合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并且必须以生育为目的,不能买卖胚胎等。本案中沈杰与刘曦夫妻均已死亡,通过手术达到生育的目的已无法实现,故其夫妻两人对手术过程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权利不能被继承。综上,对于原告提出的其与被告之间,应由其监管处置胚胎的诉请,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宜兴法院依照民法通则第五条、继承法第三条之规定,判决驳回沈新南、邵玉妹的诉讼请求。

上诉

一审宣判后,沈新南、邵玉妹不服判决,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其主要理由是:第一,一审判决受精胚胎不能成为继承的标的物没有法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并未将受精胚胎定性为禁止继承的物,涉案胚胎的所有权人为沈杰、刘曦,是两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属于继承法第三条第(七)项“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在沈杰、刘曦死亡后,其生前遗留的受精胚胎,理应由上诉人继承,由上诉人享有监管、处置权利。第二,根据沈杰、刘曦与鼓楼医院的相关协议,鼓楼医院只有在手术成功后才具有对剩余胚胎的处置权利。现沈杰、刘曦均已死亡,手术并未进行,鼓楼医院无论是依据法律规定还是合同约定,对涉案胚胎均无处置权利。一审法院认定胚胎不能被继承,将导致涉案胚胎在沈杰、刘曦死亡后即无任何可对其行使权利之人。综上,请求撤销原审判决,判决4枚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归上诉人。
被上诉人刘金法、胡杏仙辩称,涉案胚胎是女儿女婿遗留下来的,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均有监管权和处置权,要求法院依法判决。
原审第三人鼓楼医院辩称,胚胎是特殊之物,对其处置涉及伦理问题,不能成为继承的标的物;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等卫生部的相关规定,也不能对胚胎进行赠送、转让、代孕,要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争议

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为:涉案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的行使主体如何确定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公民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基于以下理由,上诉人沈新南、邵玉妹和被上诉人刘金法、胡杏仙对涉案胚胎共同享有监管权和处置权
第一,沈杰、刘曦生前与南京鼓楼医院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约定胚胎冷冻保存期为一年,超过保存期同意将胚胎丢弃,现沈杰、刘曦意外死亡,合同因发生了当事人不可预见且非其所愿的情况而不能继续履行,南京鼓楼医院不能根据知情同意书中的相关条款单方面处置涉案胚胎。第二,在我国现行法律对胚胎的法律属性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结合本案实际,应考虑以下因素以确定涉案胚胎的相关权利归属:一是伦理。施行体外受精一一胚胎移植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受精胚胎,具有潜在的生命特质,不仅含有沈杰、刘曦的DNA等遗传物质,而且含有双方父母两个家族的遗传信息,双方父母与涉案胚胎亦具有生命伦理上的密切关联性。二是情感。白发人送黑发人,乃人生至悲之事,更何况暮年遽丧独子、独女!沈杰、刘曦意外死亡,其父母承欢膝下、纵享天伦之乐不再,“失独”之痛,非常人所能体味。而沈杰、刘曦遗留下来的胚胎,则成为双方家族血脉的唯一载体,承载着哀思寄托、精神慰藉、情感抚慰等人格利益。涉案胚胎由双方父母监管和处置,既合乎人伦,亦可适度减轻其丧子失女之痛楚。三是特殊利益保护胚胎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的过渡存在,具有孕育成生命的潜质,比非生命体具有更高的道德地位,应受到特殊尊重与保护。在沈杰、刘曦意外死亡后,其父母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关心胚胎命运的主体,而且亦应当是胚胎之最近最大和最密切倾向性利益的享有者。综上,判决沈杰、刘曦父母享有涉案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于情于理是恰当的。当然,权利主体在行使监管权和处置权时,应当遵守法律且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和损害他人之利益。第三,至于南京鼓楼医院在诉讼中提出,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胚胎不能买卖、赠送和禁止实施代孕,但并未否定权利人对胚胎享有的相关权利,且这些规定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相关医疗机构和人员在从事人工生殖辅助技术时的管理规定,南京鼓楼医院不得基于部门规章的行政管理规定对抗当事人基于私法所享有的正当权利。
综上,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沈新南、邵玉妹和刘金法、胡杏仙要求获得涉案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合情、合理,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应予支持。据此,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则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判决:一、撤销宜兴市人民法院(2013)宜民初字第2729号民事判决;二、沈杰、刘曦存放于南京鼓楼医院的4枚冷冻胚胎由上诉人沈新南、邵玉妹和被上诉人刘金法、胡杏仙共同监管和处置;三、驳回上诉人沈新南、邵玉妹其他诉讼请求。

【评析】

本案经由一审、二审后,先后存在两种不同结论,因而有必要首先交代一下二审裁判的基础和观点。由于胚胎性质的法律属性尚无规定,对于这一前沿性理论与司法实务双关的问题,二审法院虽然改判,但并不是说明一审法院的判决有误或者存在问题,只是一、二审法院所侧重的角度、考虑的因素以及对问题、现象的认识存在差异。二审法院改判的主要依据是,对于国内首例胚胎权属纠纷案件这一尚未被具体纳入法律规范体系的新事物,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法院应当在充分尊重基本法理精神的前提下,顺民意、存入伦,作出带有开放性色彩的司法判决。
具体而言,本案终审判决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二是开放性司法判决的价值及其构成要素;三是非法代孕风险的法律规制。下文将分别展开阐述。
一、人体冷冻胚胎法律地位的立法空白与理论阐释
在涉及人类辅助生殖的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裁判案件时,势必都会面对一个最基本的法律问题:人体胚胎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抑或到底应该如何界定?这一“天字第一号”的问题涉及伦理、宗教、人口政策、生态哲学等许多领域,更涉及以人为本为对象的道德情感。理论上,很多时候对于人体胚胎性质的法律界定往往直接左右甚至决定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目前,关于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我国法律法规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而在国内外生命伦理法学理论中,主要存在客体说、主体说、阶段说和折中说等四种观点。
主体说认为,人类胚胎不仅不能用民法物的标准衡量,而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器官,而是男女两个人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生命体。民法物的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性,胚胎不能用于消费,也不具有民法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更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更接近人而非物的人格体,涉及胚胎的法律调整应当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立足于人格权法的角度来进行。认为,虽然主体说抑或人格体说的观点对于生命的尊重及其法律适用存在生命伦理上的支撑,但是将尚未移入母体子宫孕育的冷冻胚胎视为生命抑或人格承载体,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理论疑问。事实上,我国法律对于胎儿预留份额这一继承权的规定也隐约透漏着这样的解释,即只有当受精胚胎在母体孕育的过程中才能被视为生命体,从而可以享有继承权。
客体说认为,将尚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冷冻胚胎作为人来保护,在民法上是说不通的。民法上的物分为伦理物、特殊物和普通物三个类型,将冷冻胚胎等脱离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作为民法领域中的伦理物,而不是将其作为主体,能够体现其特殊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能够得到民法的充分保护,因而没有必要将其界定为主体。因此,既然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是物,那么在物的所有权人死亡后,冷冻胚胎当然就成为遗产,是继承人继承的标的。杨立新教授将物的类型区分为伦理物、特殊物与普通物的观点,在整体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将包含人类生命潜能的冷冻胚胎纳入到伦理物的范畴,进而适用关于物的继承、赠送等相关民法规定,恐怕在现有法律关于人类辅助生殖等不健全的背景下会造成观念、操作上的混乱。
阶段说认为,对于胚胎的法律界定,应当以胚胎的实际样态分别予以考虑。有人指出,我国民法典应当回应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重新审视胚胎的法律定位,通过分阶段模式保护胚胎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在植入母体前,早期胚胎实质上都还是卵裂细胞组成的囊胚,虽然具有发育的潜能性,但是并不具有‘人’的任何组织、器官和结构特征。体外早期胚胎具有民法中物的特征,独立于人体之外,能为人所感知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某种需要。因而,它属于物的一种,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如有人认为,胚胎在植入母体14天后会发生质变,胚胎由单纯的囊胚开始逐渐转化为人的生命组织,因而具有生命体的特征。可见,植入母体后14天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不满14天的体外胚胎在国内外的地位几乎一致,即不属于人的范畴,继而可以得出不满14天的胚胎是物的结论。当然,尽管其法律属性是物,但应作为特殊性质的物在法律中重新规范和处理。阶段说的观点,避免了客体说、主体上一维思维的弊端,将胚胎的法律界定按照胚胎的实际样态分别予以界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本案中由于胚胎在样态中属于静态的存在,不存在动态的变化过程,因而也不具有指导性。
折中说认为,冷冻胚胎既不属于人,也不属于纯粹的物,而是介于人和物之间的蕴含未来生命潜能的特殊之物体。对于该特殊之物,既不能适用人格权法的规定,也不能适用物的民法规定,因而人们在处置冷冻胚胎时应该受到双重约束,也将赋予胚胎比一般之物更多的保护。
上述各种学说之间观点虽有不同,但也存在包容和交叉。即便如此,对于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定位,依然是争议不断、众说纷纭,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也并未对冷冻胚胎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关于冷冻胚胎的规定,在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规范中诸如“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禁止实施胚胎赠送”的表述,对于胚胎性质的界定无异于一纸空文。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第128条第2款规定: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作为物。梁慧星教授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94条规定: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有人认为,上述草案的表述,应该可以成为胚胎“物”的法律界定最有依据的规定。但是笔者认为,冷冻胚胎与诸如器官、血液、组织、精子、卵子等物质还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具备发育为生命的潜能,这也是伦理学家强烈主张胚胎属于人格体的根本原因,而后者无论如何不能单独培育为人的生命,将其纳入物的民法调整范畴,满足社会需要,并不违背相关伦理禁忌。
二、法律空白情形下司法不得拒绝裁判的基本法理与实践遵循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原则,严格依法裁判被认为是现代法治的必然结论。因此,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时,当事人诉求被以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等方式拒绝裁判也就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目前,关于人体胚胎的法律属性及其规制,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规范等部门规章中规定的诸如“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禁止实施胚胎赠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等内容,仅适用于卫生部门下属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及其医疗工作人员,并未对一般公民尤其是失独公民就其或者其子女遗留下来的胚胎行使监管、处置权作出禁止、限制性规定。因而,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私法精神,医疗机构也就没有权利基于部门规章的行政管理规定对抗当事人基于私法所享有的正当权利。
但是,从另一角度分析,由于我国对胚胎法律性质的界定并未明确,司法机关裁判的依据的确相当薄弱。近代法哲学的理论一般认为,司法救济是权利救济的最终保障,诉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担定纷止争宪法责任的司法机关不能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裁判依据而拒绝裁判,也不能以制度不健全、法律没有规定而剥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这是国际社会中公认的“不得拒绝裁判”法理的基本蕴含。事实上,在法律不健全、不周延抑或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司法者纯粹担当“立法者所设计和建造的机器的操作者与执行者”角色固然不能绝对否定,但是站在司法正义的高度则难免陷入被动。笔者认为,按照不得拒绝裁判的基本法理精神,司法机关在面对法律规定不完善、不明确甚至没有规定的情形时,应当在遵循宪法及其相关部门法精神的基础上,综合诸如政策、伦理甚或民意等各种要素,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精巧运用各种解释方法,以更加开放性的姿态,作出兼顾各方利益主体诉求以致利益保护最大化的裁判结论。
在本案中,我们认为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失独老人享有监管、处置冷冻胚胎的权利。首先,在人伦角度,冷冻胚胎具有潜在的生命特质,不仅含有已故小夫妻的DNA等遗传物质,而且含有双方父母两个家族的遗传信息,双方父母与涉案胚胎亦具有生命伦理上的密切关联性。其次,在情感角度,白发人送黑发人,乃人生至悲之事,“失独”之痛,非常人所能承受体会。已故小夫妻遗留下来的胚胎成为双方家族血脉的唯一载体,即使不能培育为后代,对于失独老人而言却也承载着哀思寄托、精神慰藉等人格利益。再次,在特殊利益保护角度。胚胎是介于人与物之间的过渡存在,具有孕育成生命的潜质,比非生命体具有更高的道德地位,应受到特殊尊重与保护。在小夫妻身故后,其父母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关心胚胎命运的主体,而且亦应当是胚胎之最近最大和最密切倾向性利益的享有者。
需要说明的是,二审判决的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有的媒体在报道时有诸如“二审判决冷冻胚胎可以继承”等类似的表述。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二审法院在判决时,并未从继承权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权利归属即确权的角度进行阐释与认定。继承与权利归属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继承的权利客体必然是民法上的物,但是正如上文中有观点强调的那样,冷冻胚胎不是民法意义上的物,而是一种具有生命潜能的特殊之物,应该与民法上的一般之物予以区别对待,也应赋予更多的权利属性和尊重,因而不能适用民法中关于继承的基本规定。
三、冷冻胚胎监管、处置权基础上非法代孕的风险控制
基于权利属性确定的民法基本原理以及人伦、情感、特殊利益保护等综合因素,二审法院判决支持“失独”老人就其子女亡故后遗留在医院的冷冻胚胎拥有监管、处置的权利。面对这一裁判结论,社会舆论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胚胎脱离医院后,如何监管其使用?具体而言,亦即法院判决的结果如何规避“失独”老人获取胚胎后非法代孕的风险?不可否认,本案的核心问题与本质并不是关于胚胎本身的归属问题,而是确权之后的实际使用问题。原审第三人南京鼓楼医院在一、二审庭审中也始终强调,冷冻胚胎被取出后唯一能够使其成活的方式就是代孕,但是目前我国法律、部门规章有明确规定,即禁止一切形式的代孕,故认为失独老人即使获取胚胎的监管、处置权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二审判决在支持“失独”老人享有冷冻胚胎监管、处置权的同时,也在判决书中明确载明:权利主体在行使监管权和处置权时,应当遵守法律且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和损害他人之利益。二审法院在充分尊重、支持“失独”老人对冷冻胚胎享有监管、处置权的同时,在判决书正文部分也作了明确提示,释法晰理的引导义务在司法责任担当的同时也并未忽略。
退一万步讲,即使“失独”老人在获取冷冻胚胎后并未按照其原先主张的“等待国家政策改变”后再将胚胎培育成后代的观点行事,而是从事其他目前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那么也不存在法院判决消极漠视非法代孕风险的情形。这是因为,本案的诉讼焦点在于冷冻胚胎的权利归属,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中的确权问题,而确权后的所谓代孕与否的疑问显然超出了本案的诉讼界限,并不是法院判决首先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冷冻胚胎脱离医院监管交由失独老人监管处置,由此而产生的不当行使、处置的风险应该属于社会整体的把控范畴,尤其是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当承担相应的监督责任,那种将法院判决视同“潘多拉魔盒”打开的苛责思维显然不符合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管理的内在机理。另外,面对生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人工生殖需求的增加压力,我国目前的民事法律并未对胚胎保护做出特别的规定,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及时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具有适用范围有限、效力级别低、规范事项不足等缺陷,本案的终审判决,在某种意义上也暗示了立法机关宜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启动相关立法程序,以健全完善人工生殖的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时永才(二审审判长);张圣斌(二审承办法官);庄绪龙
  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